一、 概况及沿革
涟源市境位于湖南省中部涟水上游。东毗娄星、双峰,南接邵东、新邵,西邻新化、冷水江,北连安化、宁乡。地处北纬27°27′~28°2′,东经111°33′~112°2′,东西最大宽度4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65公里,总面积1896.87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0.8%,总人口达110万。
涟源是一方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土地。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是湖南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素称“煤海”、“建材之乡”、“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旅游资源丰富,北有“三湘独秀”的湄江风景区,南有风景如画的国家级龙山森林公园。涟源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涟源是共和国年轻的城市之一,撤县建市距今只有20年。
今涟源市境域,春秋战国时属楚地,秦归属长沙郡,西汉时归连道荆州刺史部长沙郡,东汉时分属荆州长沙郡和零陵郡的连道、湘乡、益阳、昭陵县,三国时分属荆州衡阳郡和昭陵郡的连道、湘乡、益阳、昭陵县,晋分属湘州衡阳郡和邵陵郡的连道、湘乡、益阳、邵陵县地,南北朝时分属湘乡、益阳、邵陵县地,隋分属长沙郡益阳、衡山、邵阳县地,唐代分属江南西道潭州长沙郡和邵州邵阳郡的湘乡、益阳、邵阳县地,宋代分属湘乡、安化,新化、邵阳县地,隶属潭州长沙郡和邵州邵阳郡,元分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天临路和宝庆路辖下的湘乡州和安化、新化、邵阳县地,明代分属安化、新化、湘乡县地,隶属湖广布政使司长沙府和宝庆府,清代分属湖南省长宝道长沙府和宝庆府辖下的安化、新化、湘乡、邵阳县地,民国时期,仍分属湘乡、安化、邵阳、新化县地。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后,全省设立10个专区。境内原湘乡、安化县部分属益阳专区,邵阳、新化县部分属邵阳专区。1951年8月18日,省人民政府下达的《湖南省行政区划调整草案》第六条确定:以湘乡县的九、十区,安化县的三、四区及一区的一部分和邵阳县的十六区大部合并新建蓝田县。8月25日,成立蓝田县筹建办事处,开始以此名义在蓝田镇暂行办公,张凤彩任办事处主任。12月11~14日,召开蓝田县首届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商讨建县事项,参加会议的代表有430名。1952年1月,开始调整区、乡行政区划,全县共设483个乡、3个镇。1952年2月16日,中央政务院电令批准设立蓝田县。3月12日,省人民政府第6号文件通知,批准建立蓝田县人民政府,同时建立中共蓝田县委员会,由张凤彩任县委书记兼县长,王冀克任副书记,刘若云任副县长。4月,蓝田县正式成立。6月1日,县委、县政府发文启用新印章。各区成立区工委,乡建立党支部或联乡党支部。8月,因县名与陕西蓝田县重名,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取涟水发源之意,将县名改为涟源县。全县设17个区(包括蓝田市区)、481个乡镇,初属益阳专区管辖。1952年11月划归邵阳地区管辖。1977年11月属涟源地区(后为娄底地区、娄底市)管辖。1987年6月,国务院批准涟源撤县建市,11月1日正式成立涟源市。
建县以来,涟源行政区划几经变更调整,至2006年,全市辖1个街道办事处、15个镇、4个乡、909个行政村、59个居民委员会。
二、撤县建市的背景
概括地说,撤销涟源县,设立涟源市,是涟源政治、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建设涟源、振兴涟源的需要,是涟源人民的迫切要求。
建县30多年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涟源县工业、农业、财政贸易、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广播体育等事业都获得了迅速发展,基本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整个国民经济趋于协调发展,为撤县设市创造了条件。
1986年,涟源县设7个镇、40个乡,有9个国营农林场库所,921个村委会,24个居委会;耕地面积约65.3万亩;总人口达95.3万余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含自理口粮从业人口)约30.3万人,占总人口的31.8%。城区非农业人口(含自理口粮从业人口和农村籍在校中学生)达12.1万余人。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逐年增加。
(一)工业基础牢固,实力雄厚。1986年,全县有中央、省、地属厂矿17家,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较雄厚,具有现代先进水平。县属厂矿64家,其中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骨干企业14家,还有223家乡镇工业企业,491家村办企业。全县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30325万元,全县工业总产值4136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6%。工业体系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蓝田、杨家滩、桥头河、安平为中心的四个工业区和以煤炭、冶金、建材、机械工业为主体,食品、化工、造纸、制革、铸造工业相应发展的地方工业体系。乡镇企业星罗棋布,蓬勃发展,1986年总收入达41885万元,已列入全省四个乡镇企业重点县之一。全县工业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白水泥、钢丝钳、皱纹纸、漆包线、铁锅、铸管、茶叶、山羊板皮等名优产品畅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农业有了较为稳固的基础。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逐步改变了生产条件,1986年,全县建成中型水利工程2处,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库143座,干渠支渠398公里,机电排灌站1900多处,约有70%的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全县粮食总产达3559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1309万元,分别比解放初增长2倍多和5.5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拥有各种农业机械15200多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产品商品率也不断提高,1986年县农业产品商品产值达11870多万元,人民生活普遍有了较大改善。
(三)交通运输较为发达。铁路、公路密布境内,沪昆铁路横贯东西,娄邵、娄斗、娄插、娄渣四条铁路支线穿贯县内丘陵,铁路全长达98公里,经过17个乡镇,并设有10个火车站,1986年货运量达274万吨,客运量340多万人次。公路四通八达,县境内有国道1条,省道3条,加上县乡公路,共长1100多公里。各个乡镇和70%以上的村通了公路。
(四)水电矿产资源部分开发利用。1986年,全县建成小水电站30多处,75台机组,装机容量11500多瓩,年发电量3500万瓩小时。建有蓝田、斗笠山、君子塘3个11万伏变电站和19个3.5万伏的变电站,架设了1240公里的高压线路,各乡镇和80%以上的村通了电,被确定为全省四个电气化试点县之一。矿产资源逐步开发利用,探明的矿源有22种,开采的十多种,这是涟源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
(五)城区建设初具规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区建设大大加快,1986年,县城总面积由解放初不足2平方公里发展到10多平方公里,聚居人口增加到近10万人。城区相继办起了221家省、地、县、镇属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县域工农业总产值的89.5%。在发展城区经济的同时,积极兴办了一批公共设施,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增设了商业、饮食、服务网点。新修了人民路、文艺路、交通路3条主要街道,建成了日供水量1.7万吨的水厂。城区规划、市政建设、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等管理机构和公安派出所逐步设立完善,一个小城市的雏形基本成型。
这一系列情况表明,涟源的县建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只有通过撤县设市,涟源以市为特征的中心作用,即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科学技术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等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更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开发利用本地资源;才更有利于引进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发展横向经济联系;才更有利于加快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和文教、科技、卫生、体育、广播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撤县建市的经过
根据党中央关于“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和国务院有关县改市的指示,以及涟源县的状况和发展前景,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研究,认为涟源县改市符合国务院国发[1986]46号文件中关于县改市的规定,将涟源县改市,有利于振兴涟源经济、更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县人民政府就于1986年10月4日具文报娄底地区行署和省人民政府(涟政发[1986]135号),请求将涟源撤县建市,并提出了具体方案。省、地对此很重视,多次派员进行专题调查,确认涟源具备撤县设市的条件。
1986年10月12日,召开第24次县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县改市事宜,县委书记阳花萼提到县改市条件成熟,地区行署、地委已同意,会议议定了筹建领导班子、工作机构、征地范围等事项。10月14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邀请境内中央、省、地属企(事)业单位和驻涟部队召开关于县改市的座谈会议,热烈讨论县改市的具体条件和理由,以及设市后的广阔前景,所有与会代表认为涟源已经具备县改市的条件,表示非常赞成,坚决拥护,积极支持,一致请求上级批准涟源撤县改市。当时,普遍认为县改市更加有利于发展横向联系,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加快小城市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稳定人心,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改善工农关系等。10月17日,县有关方面对市区进行了初步规划。11月10日,县政府再次向地区行署并省人民政府请示,请求将涟源县改为涟源市(涟政发[1986]151号)。是月,涟源县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
1987年3月17日,省长陈邦柱签发上报国务院的《关于撤销涟源县设立涟源市的请示》(湘政[1987]5号)。6月10日,国务院批复省人民政府(国函[1987]103号),同意撤销涟源县设立涟源市(县级),县改市后行政区域不变。6月22日,省人民政府向各行署、自治州、市、县人民政府、省直机关各单位发出《关于撤销涟源县设立涟源市的通知》(湘政函[1987]26号)。
从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涟源县,设立涟源市以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家开展了历时3个多月紧张而有序的筹建工作。
召开四大家联席会议,组建涟源市筹建领导小组。四大家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筹建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的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下设办公室,组建了宣传组、秘书组、会务组、组织组、接待组、生活组、安全保卫组等工作班子。整个筹建工作明确由县委副书记谭显栋、副县长王中安具体抓,日常工作由县委办、政府办主要领导负责。
在建市筹备期间,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工作。宣传部、总工会、文化局、广播局等向全县村以上单位发出建市宣传提纲和宣传标语;组织有关厂矿、单位排演歌颂涟源建设成就的文艺节目;组织一批摄影爱好者拍摄了200多张照片,更新县城橱窗;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在各种会议上宣传县改市的意义,利用广播电视对筹建工作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烈的社会舆论氛围。
为迎接涟源市的建立,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筹建工作的内容。城建部门筹措179.5万元资金,突击对人民路东西两侧1.5公里、文艺路450米共计1.8万多平方米的路面进行了整修铺油;新铺人行道板8000平方米;加快万吨水厂的建设和安装,改造安装自来水管道1800米。抓紧征地拆迁,加快建设沟通新老城区的交通路。为加强城市管理,充实和建立了有关城管机构,投资14万多元,安装好人民路泥湾里到芙蓉路1.3公里的分道设施和火车站前光华大厦十字路口的护路栏杆;在红旗路口、文艺路口和光华大厦交叉路口设立3个岗亭,尽可能使整个城市纳入正规化管理的轨道。同时,将光明山大礼堂整修布置一新,为市庆大会准备一个庄重大方的场所。
建市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须按有关法规行事。县委、县政府派谭显栋、王中安等10余人考察学习醴陵、湘乡两市的经验,对照有关章程和法律,履行了必要的手续。
8月15日,县委办通知(涟办[1987]85号)就更改刻制斟换全县区、镇、乡和其他县直属单位的党、政印章和悬挂衔牌,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9月27日,县委以[1987]106号文件,向地委写出了请求更换涟源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武装部机构名称,改任有关领导班子成员职务的报告。
10月7日,召开中共涟源县委第五届四次全体会议,县委书记阳花萼作题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建设一个文明发达、繁荣昌盛的涟源市而努力》的报告,全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1.通报建立涟源市的筹备情况;2.按照有关规定,审议通过关于将中共涟源县委、涟源县纪委、涟源县人武部分别改为涟源市委、涟源市纪委、涟源市人武部,以及县委、纪委、人武部各工作部门基层党组织名称更换,县委、纪委、人武部领导班子现职成员职务改任等决定;3.审议通过《关于在建市中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决定》。全会确定,市庆大会定于当年11月1日举行。
10月8日,县委办发出《关于启用“中国共产党涟源市委员会”及其所属部门印章的通知》(涟办发[1987]1号),正式启用中共湖南省委颁发的“中国共产党涟源市委员会”印章1枚和本市刻制的市纪委、市人民武装部和市委办等27枚印章,原公章作废。
10月10日,根据地委的批复([1987]38号)及县五届四次全会的决议,县委作出《关于更换有关机构名称及改任有关干部职务的决定》(涟发[1987]109号),将县委更换为市委、其届别次数连续计算。使市建制机构名称和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得到正式确认。
10月13日至14日,召开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撤县建市有关问题的报告,通过关于撤县建市的6项决议:(1)通过关于确认撤县设市的决议;(2)通过县改市后人民代表大会届次不变的决议;(3)通过关于县人大常委会改为市人大常委会,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改任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决议;(4)通过县人民政府改为市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县长、副县长改任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的决议;(5)通过县人民法院改为市人民法院,县人民法院院长改任市人民法院院长的决议;(6)通过县人民检察院改为市人民检察院,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改任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决议。县改市的工作得到法律的确认,从此,揭开了涟源市建制历史上的新篇章。
10月14日下午,市十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七次会议,就县人大常委会各委办主任、副主任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改任涟源市人大常委会各委办主任、副主任,县人民政府各委办主任、各局局长,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庭长、副庭长,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的职务改任作出决议。
10月21日,经报请地区行署和省人民政府同意,市政府发出《关于撤销蓝田镇设立蓝田、六亩塘、马家境三个街道办事处的通知》(涟政发[1987]11号),撤销蓝田镇建制,将城区部分划分为蓝田、六亩塘、马家境3个街道办事处。其中蓝田办事处驻中山街,原系蓝田镇所属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一并归蓝办管辖。六亩塘办事处驻六亩塘,管辖牛角石等6个居委会、79个居民小组。马家境办事处驻马家境,管辖双江口等7个居民委员会、68个居民小组。同时,启用三办新印章。
11月1日,来自省、地有关单位的重要领导、有关城市的联络处负责人、境内省地厂矿和驻涟部队的领导,区、乡镇以及厂矿、农林场库代表等2000余人在光明山大礼堂举行隆重的建市典礼,庆祝涟源市正式成立。大会由市长易树基作开幕词,市委书记阳花萼作闭幕词。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赵杰兵对涟源市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党委书记陈先绪、广州市房地产管理区机关党委书记龙维宗、洪源机械厂党委书记肖学知代表各方面讲话。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顾问李聚奎将军、新华社原副社长李普、一些涟源籍外地工作人员向大会发来贺电17封。大会指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涟源县改市,不仅是对涟源人民的极大关怀,更是有力的鞭策。会议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民主与法制,以城市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重点,以小集镇为纽带,万众一心,群策群力,艰苦奋斗,为把涟源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安定、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型城市而奋斗。
四、撤县建市的影响
撤县建市,使涟源以市的建制出现在祖国行政区划版图上,结束了35年县建制的历史,树起了涟源历史上新的里程碑。
在撤县建市的20年中,涟源市召开了第六、七、八、九、十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涟源市第六、七、八、九、十届委员会及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阳花萼 、谭显栋 、陆家康、 罗子光 、刘志伟、余明庭历任市委书记,谢颂民、朱忠义、彭喜故、谢学龙(女)历任市纪委书记。召开了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市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与市人民法院院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永根、肖滨洋、陈吉龙、李瑾瑜(女)、殷另姣(女)历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易树基、刘柏林(代)、陆家康、高超群、胡卫平、王日平、余明庭、李和平历任市人民政府市长。市政协先后召开了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常务委员会,吴贵涛、胡康凡、谢颂民、胡南(女)、廖保生历任市政协主席。20年中,涟源行政区划和机构设置有较大的调整,几大家的直属机构做了相应调整,并进行了定机构、定编制、定人员的“三定”工作。1995年初进行了撤区并乡建镇改革及在大的乡镇和村之间统一规范设立管理区等。1990年6月,涟源被省认定为革命老根据地(老区)。2002年3月,涟源被确定为省财政重点扶持县(市)。
撤县建市后,市委、市政府相应调整了工作方针,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重点,以小集镇为纽带,把涟源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安定、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新型城市”的指导思想,作出了“四为主、四发展”新的战略部署,即以经济建设为主,加速科教文卫体等事业的发展;以城市建设为主,加速农村小集镇的发展;以原料、建材、冶金工业为主,加速食品、轻纺、化工等工业的发展;以粮食生产为主,加速副食、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20年中,全市各级党组织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从而带动和促进了全市的三个文明建设。20年中,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胜利地完成了“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也有了良好的开端。财税、金融、计划、投资、价格、流通、外贸、工资、住房、土地管理、企业、农村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撤县建市的20年,是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的20年。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市委坚持不懈地对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理论的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实施了不同主题的“党建工程”和开展不同中心的党建活动,如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教)、“引导农民进市场奔小康”工程(引导工程)、“先锋工程”、“先导工程”、“创先争优”活动、“四学活动”、思想作风整顿、农村党支部建设和整顿及扶贫工程(建整扶贫和建设扶贫)、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等,使全市各级党组织不断巩固发展,全体党员在思想上与行动上和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市委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开展“双培双建双强”、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三个一”活动和从市乡机关选派党员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等工作,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党的建设,有效地解决“软脚症”,提高了战斗力。切实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加强班子建设及“一把手”队伍建设。公开选拔市级后备干部和市直单位副科级领导干部。实行后备干部下农村、下厂矿挂职锻炼制度。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制订《关于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外出党员和离退休干部职工中党员的管理。各级领导班子结构不断优化,整体功能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斗堡垒。在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方面,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活动。制订和完善了一系列的具体化、科学化的规章制度,如《关于党政机关保持廉洁的若干规定》、《涟源市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开展思想作风整顿教育活动,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采取“廉政登记卡”、“领导收入申报制度”、“意见箱”等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严厉查处大案要案,有效地遏制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撤县建市的20年,是经济指标高速增长的20年。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1.09亿元,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增长28.6%;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2.66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7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49元,增长16.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766元,增长14.2%。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66.4亿元,同1986年相比增长62.26亿元。全市7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7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56亿元;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100%。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户;交税超过100万元的企业34户。全市完成技改投入6.5亿元以上,居历年之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开发成绩明显。天华牧业、桥头河景龙公司成功挤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笼子。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多次组团参加中博会、娄博会、珠洽会等招商活动,招商引资屡创佳绩。从1999年开始的煤炭税费统征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6亿元。全市110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中有105家完成“两个置换”。顺鑫钢铁、五江轻化、远扬煤机等民营企业名闻全国。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商贸物流、金融保险、餐饮等行业更新观念、稳步增长。房地产、旅游、信息、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来势看好。
撤县建市的20年,是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的20年。20年中,完成了沪昆线涟源段的电气化工程,建起了新火车站及广场,沪昆线成为涟源的经济大动脉。公路建设和改造进展迅速,娄涟高等级公路连通上瑞高速,城镇建设步伐一步步加快,市容市貌大为改观。标志性建筑光明山广场及占地9500平方米的火车站广场投入使用。坑口电厂完成征地拆迁和“三通一平”。继人民东路、环城北路之后,又一条路幅宽、标准高的城市道路标志工程——涟源大道基本拉通毛路。体育中心、富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城区直饮水、三角坪商业广场、涟水名城等工程进展顺利。供电能力不断增强。村村实施农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邮电通讯超常发展。水利建设跃居全省先进行列。2006年投资170万元建好了娄底市第一个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为防汛抗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撤县建市的20年,是社会事业阔步前进的20年。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80多万农民有了医疗保障。爱国卫生工作进入全省县级市前十名。民主政治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各级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各级政协的民主监督水平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增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乡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日益规范。精神文明建设喜获丰收。建立了全国闻名的爱心书屋和爱心文化园,成功打造了“全国先进文化市”、“全国先进体育市”、“全国诗词之乡”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的城市名片。广播电视发展喜人,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覆盖城乡。科技工作硕果累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其他社会各项事业普遍得到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全面进步。
涟源撤县建市的20年,是让人感慨的20年,更是翻天覆地的20年。走过20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涟源,抹掉了老城灰暗的记忆,走出了省级贫困县的阴影,正以全新的面目,展示着绰约风姿和神奇魅力! 全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三化’,乘势而上,超常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谋划新发展,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着力建设实力涟源,打造活力涟源,铸就魅力涟源,构建和谐涟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富民强市进程,确保“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涟源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涟源鸿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入云端|商务端祥云端|网游端
维护:涟源鸿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涟源鸿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